国内车市风起云涌,除了传统的燃油车赛道,各家车企也在积极发力新能源赛道,于是出现了很多新势力,其中既有“理小蔚”这样的全新年轻品牌,也有埃安、飞凡一类的“老树新芽”,按理讲后者依托背后传统车企的优势,有品牌力更有技术实力,更容易赢得消费者青睐,但事实上不少品牌叫好不叫座,比如飞凡汽车。
飞凡汽车是上汽集团曾经寄予厚望的高端新能源品牌,前身要追溯到2020年,荣威发布全新车标“R”,计划用在中高端新能源车型上,燃油车型则继续使用“狮标”,2021年时,R品牌正式更名“飞凡汽车”,注册资本高达70亿。
R品牌的首款车型ER6售价为16.28~20.08万元,第二款车型MARVEL R 22.98~26.98万元。然而,这两款车型上市后,市场反响并不热烈,消费者普遍认为它们只是荣威的改款车型,只是LOGO不一样的换壳车。直接看数据,ER6 2022年销量仅为9363台,MARVEL R 2022年累计销量为2018辆,可以用“惨”来形容。
2022年9月,飞凡汽车首款车型 飞凡R7上市,指导价为30.25~36.95万元,目标直指该市场区间的霸主特斯拉Model Y。然而,飞凡R7的市场表现并未达到预期,销量平平,2023年累计销量为6814辆。目前在售的2024款车型售价18.99~22.99万元,虽说价格下调,但仍然销量惨淡,今年10月销量仅为89辆。
2023年3月,飞凡汽车第二款量产车型飞凡F7上市,价格下探至22.99万元至30.19万元,意图收获更多的销量。然而,这一举措并未带来销量的明显提升,2023年销量14092辆,比飞凡R7表现好,但放在整个市场上,仍然不乐观。飞凡F7目前在售的是2023款车型,售价18.99~25.99万元,价格同样进行下调,但10月只卖出了216辆。
再看整个整个飞凡品牌,2023年还有21416辆的成绩,但在今年,前9月累计只售出了不到6千辆。而之前飞凡汽车前CEO吴冰曾立下的“到2025年,飞凡汽车销量实现每年至少100%的增长”的目标,如今来看基本没法完成。
飞凡汽车的销量不佳,不仅与其产品本身的市场竞争力有关,还与上汽集团内部品牌间的内耗密不可分。上汽集团不仅推出了飞凡汽车,还打造了智己汽车品牌。原本,飞凡与智己的市场定位很清晰,智己主攻30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,而飞凡则专注于20至30万元的中高端市场。
但随着竞争加剧,智己品牌价格下探,智己L6和智己LS6价格都来到了20万出头,与飞凡产品在定价上出现了重叠,形成了内部竞争,但显然,智己在个性、智能甚至三电等方面都更强,因此取得了最终的胜利。当然,飞凡旗下产品也有不俗的产品力,拥有自研的三电技术体系,甚至还支持换电,但似乎并未树立起高端的形象,或者说更多是体现在价格上。另外,比较尴尬的是飞凡也没法像智己一样下探,一是品牌高端形象受损,二是会影响荣威旗下D7等新能源车型。
面对销量持续低迷和内部竞争的双重压力,飞凡汽车不得不选择回归上汽集团,据说可能并入荣威。这一决定并非突如其来,早在年初,飞凡汽车大规模裁员的消息就让双方合并的传闻再度升温。如今,飞凡汽车正式重回上汽乘用车体系,其作为独立品牌的时代已经结束,正式结束单飞。
事实上,飞凡汽车回归,只是上汽集团新能源转型困境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上汽集团销量与利润双线下滑。上汽集团旗下自主品牌荣威、名爵等等,存在感一直较低,包括上汽大众、上汽通用在内合资则一向强势。但随着自主品牌崛起和电动化加速,这些合资品牌也没能守住市场份额,2024年前三季度,上汽集团累计销量为264.9万辆,同比下滑21.6%。而比亚迪累计销量达274.8万辆,同比上涨32.1%,比上汽集团多卖了10万辆。这意味着,上汽集团今年大概率没法蝉联国内厂商销冠。
上汽集团的困窘也体现在三季度财报中,公司营业收入1425.61亿元,同比下滑25.58%,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.80亿元,同比大幅下降93.53%。至于销量,上汽集团甚至没有在财报中公布第三季度具体的销售数字,不过根据此前公布的月度数据可以看到,上汽集团第三季度整车销量下滑幅度较大。
飞凡汽车的回归,对上汽集团来说,可以更好的整合和优化旗下的资源,避免内部竞争,提升整体竞争力。根据公开消息,荣威与飞凡的的经销商渠道融合正在快速展开,据说目前已有72家飞凡经销商完成荣威和飞凡的双授权,当然这只是开始,飞凡与荣威的整合还将涉及品牌和产品线的重新定位,它们的确需要更精准的定位,更需要打造一款爆款产品。
总之,飞凡汽车的回归是上汽集团新能源转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,飞凡与荣威融合的结果也值得期待,不过当下市场竞争异常激烈,同时也瞬息万变,被靠大树的飞凡能否通过整合重新找到突破,上汽集团能否借此加速转型重新夺回失地,这些都还是未知数,需要时间去验证。